
從小到大,不論是香港常識科教科書,還是電視廣告,都向我們灌輸「喝牛奶才會吸收到鈣質」、「小朋友喝牛奶才會快高長大」、「老人家喝牛奶可以預防骨質疏鬆」、「喝牛奶才是健康」等觀念。究竟這些是不是正確的呢?
其實這些說法並不完全正確。雖然奶類製品的而且確含有較高鈣質,但是90%以上的亞洲人都患有乳糖不耐症,食用奶類製品後可能會排氣、脹氣甚至腹瀉。而部分人喝奶後更會出現暗瘡、濕疹等皮膚問題,但戒奶後這些狀況就明顯改善。
而事實上,除了奶製品之外,許多植物性食材都蘊含豐富鈣質,而且較奶類製品更容易消化。
本文會列出各種高鈣食物,以及是吸收足夠鈣質需要注意的事項。
鈣質的功能
鈣質是其中一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,主要功能包括:
- 鞏固骨骼和牙齒
- 幫助血液凝固
- 協助肌肉和血管收縮
- 協助神經系統傳導功能
不論是什麼飲食習慣的人,都應該確保飲食能攝取足夠鈣質。
身體缺鈣的徵兆
攝取鈣質不足的人可能會有以下病徵:
- 肌肉不自覺抽動,容易抽筋
- 指甲容易斷裂,沒光澤
- 牙齒變軟
- 手指腳趾有刺痛感
- 容易疲倦乏力
什麼人會較大機會缺鈣?
素食者
植物性食材的鈣含量一般較奶類製品低,因此素食者如果欠缺整體飲食規劃,就可能會缺鈣。
更年期過後女性
婦女於45-55歲踏入更年期,會因為內分泌失調及女性雌激素逐漸減少,令骨骼內的鈣質不斷流失。
長者
許多長者鈣質攝取不足,加上運動量減少和沒有曬到足夠陽光而缺乏維他命D,會影響鈣質吸收,因此較容易患上骨質疏鬆症。
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?
如果身體長期缺鈣,嚴重者可會患上骨質疏鬆症。骨質疏鬆症是指骨骼的密度下降,因此碰撞或跌倒時骨頭較容易折斷。
除了飲食中攝取足夠鈣質之外,每日曬15分鐘太陽吸收維他命D和恆常運動都有助吸收並保持鈣質,預防骨質疏鬆症。
建議每日鈣質攝取量
不同性別和年齡層的人,所需的鈣質量並不同。整體來說,青少年、女性和長者需要較多鈣質。以下是各性別及年齡層的每日建議攝取量:
性別和年齡層 | 每日鈣質攝取量(毫克) |
0-6個月大嬰兒(母乳餵哺) | 210 |
0-6個月大嬰兒(吃奶粉) | 350 |
7-12個月大嬰兒 | 270 |
1-3歲兒童 | 500 |
4-8歲兒童 | 700 |
9-11歲兒童 | 1000 |
12-18歲青少年 | 1300 |
19-70歲男性 | 1000 |
19-50歲女性(包括孕婦及餵母乳女性) | 1000 |
51-70歲女性 | 1300 |
70歲以上長者 | 1300 |
鈣質高的食物
動物篇
高鈣質的動物性食材主要有:
- 奶製品(奶、芝士、乳酪等)
- 連骨和殼食用的魚和海產(丁香魚乾、蝦米、罐裝沙甸魚等)
食物(份量) | 鈣含量(毫克) |
芝士(40g) | 200-430(視乎類型) |
三文魚(120g) | 330 |
罐頭沙甸魚(85g) | 325 |
希臘乳酪(100g) | 208 |
牛奶(100ml) | 140 |
植物篇
高鈣質的植物性食材主要有深綠色蔬菜、豆類、果仁和種子。
水果類:
食物(份量) | 鈣含量(毫克) |
羽衣甘藍(140g) | 202 |
芥蘭(140g) | 188 |
紅菜頭葉(140g) | 162 |
白菜(140g) | 148 |
豆類:
食物(份量) | 鈣含量(毫克) |
綠豆(140g) | 179 |
豆腐(100g) | 150 |
豆奶(100ml) | 140 |
紅豆(197g) | 130 |
紅腰豆(150g) | 100 |
果仁、種子類:
食物(份量) | 鈣含量(毫克) |
藜麥(230g) | 140 |
奇亞籽(22g) | 140 |
芝麻(14g) | 137 |
核桃(120g) | 118 |
巴西果仁/鮑魚果(70g) | 112 |
杏仁(50g) | 100 |
以上數據顯示,吸收鈣質並不一定需要靠飲奶或者是吃奶製品,因為許多深綠色蔬菜、豆類和果仁也含有豐富鈣質。
不利鈣質吸收的飲食模式
咖啡因和酒精
過量攝取咖啡因(咖啡、濃茶和部分汽水)和酒精會降低鈣質吸收。
高鹽飲食
高鹽(高鈉)的飲食會令更多鈣質於尿液中流失,間接降低鈣質攝取量。所以,減少進食加工食品、快餐和高鹽分的食物能有助維持鈣質水平。
攝取過多蛋白質
攝取過多動物蛋白質會加速鈣質流失,但一般要每日攝取到每公斤體重2克蛋白質以上(例如體重60公斤,即每日攝取超過120克蛋白質)才會有問題,因此正常人超標機會不大。
如果您因健身或運動量大而需要補充蛋白質,可選用較天然的植物蛋白配方,適量攝取就可。
我應該吃鈣片補充鈣質嗎?
筆者建議盡量使用整全飲食的方式,透過日常飲食達到每日所需的鈣質攝取量。如果真的需要用鈣片幫助吸收,應該先諮詢醫生或營養師建議。